主持开幕式
论坛开幕式由华中科技大学李培根院士主持。李培根院士指出,新兴技术的出现给智能制造带来了很多发展机会,但是怎样将这些技术实现并广泛地用于制造行业是我们现在和将来要努力的方向。
致欢迎辞
他指出,作为高等院校,华中科技大学有责任服务国家战略,华中科技大学也一直在致力于将智能化与制造业进行有机地结合,为智能制造领域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提供有力保障。
他认为,新一代智能制造是将人工智能与制造业进行融合所产生的新方向,新一代智能制造将从根本上引领和推进新一轮工业革命。未来的20年将是中国新一代智能制造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抓住新一轮工业革命发展的战略机遇,推进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
纳米机器人是机器人工程学的一种新兴科技,属于"分子纳米技术"(简称MNT)的范畴。在报告中,福田敏男教授向我们展示了纳米机器人在医疗领域的研究成果。他指出,纳米机器人会在医疗领域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将会造福人类社会。
在报告中Andrew Kusiak教授针对未来制造业发展的趋势,解析了大数据、增强现实、网格计算、云制造以及增材制造等最新信息技术。他认为,先进制造和加工将变得更加多元化和跨学科,也将不断模糊计算科学的边界,但优化基本的制造加工过程也同样重要。
他认为,先进的制造过程正朝着多学科的方向发展,其与计算机科学、控制工程和信息通信等学科之间的边界将变得越来越模糊。围绕工业4.0所展开的研究正如火如荼,核心技术之间的融合发展将确保下一代智能制造技术顺利解决当前制造过程中的难题。
他深入分析了机器人系统的节能与优化、以及现代化工厂。他表示机器人系统可以通过混合系统和Petri网技术降低能源消耗,也可以通过OR/CP/AI集成的方法实现高效优化,他同时阐述了降低能耗与提高稳定性之间的矛盾。
他回顾了制造业与人工智能(AI)近百年来的发展历程,并通过四个具体实例来展示智能制造的最新进展:远程监控体系、远程装配系统、人机协作系统以及深度学习与大脑机器人。在他看来,大数据分析和云计算是推动智能制造未来发展的两个最重要的技术。
针对制造过程中能源(如电能)的可持续性利用,Weidong Li教授以其领导的项目计划为例进行了具体描述。围绕信息物理系统与大数据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他提出采用“调度、监测、学习、再调度”的系统来优化制造过程,提高能源利用率,并降低生产成本。
增材技术的发展给制造业生产力的提升带来了诸多可能,针对增材制造在智能制造中的关键地位,David W. Rosen教授阐述了智能制造的目的、增材制造的独特性和加工流程、增材制造对智能制造的贡献,以及产业链对增材制造的影响。
他认为,智能化就是生产智能化,包括工具智能化、过程智能化以及服务智能化。生产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进行极大的提升和改善,而智能机器能够进行自我深度学习,拥有长期知识循环周期,将有效提升制造的稳定性、高效和产品的质量,并降低生产成本。
由华中科技大学牵头筹建的国际智能制造联盟将于明年五月份正式组建,目前已有来16个国家53个机构加入筹委会。在11月24日晚,国际智能制造联盟学术委员会举行了筹备会议。
讨论会由李培根院士主持,主要围绕:“云计算,大数据以及物联网等新技术给智能制造带来了哪些机遇?”、“我们对于智能制造在未来的5年、10年和20年里有什么期望?”等议题展开。